柳文化的相关知识(柳的文化特质)

阅读:0 来源: 发表时间:2022-07-09 18:46作者:谢耀法

柳文化的相关知识(柳的文化特质)

王淑娟网友提问:

柳文化的相关知识

优质答案:

一、柳是报春的使者,杜甫的腊日中曾写到:“侵陵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”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味的预告员,因而自古以来,人们都喜爱杨柳,形成了很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。

二、插柳。我国古代冷食节,清明节,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。到宋代时,这种习俗更盛,不仅门前插柳枝,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,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、肩舆,到郊外踏青游春。至今,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,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。

三、折柳。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。“折柳”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《三辅黄图》一书。此后“折柳”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。古人赠柳,寓意有二:一是柳树易生速长,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,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。二是柳与“留”谐音,折柳相赠有“挽留”之意。

四、戴柳。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”。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,永葆青春的意思,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,此为其一,其二,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意插柳柳成荫。”柳既是很轻易扦插的树种,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,可谓生机蓬勃,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。相传,黄巢起义时,曾规定戴柳为号,就是取其生机勃发、轻易成功的寓意,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。

五、射柳。占有关资料讲,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,即在间隔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,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。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,流行于汉朝,至唐时,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。以后,不知何人又出新招,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: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,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,射中葫芦,惊飞鹁鸽,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败。虽是射葫芦,仍然叫“射柳”。

六、赏柳。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。《武林往事》记载:“清明前后旬日,城中仕女艳妆饰,金翠琛玉,相继联肩,翩翩游赏,画船箫鼓,终日不尽。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收留是看柳,这点,从很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,如,宋人吴惟信《苏堤清明即事》: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往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

七、喻柳。柳是美好的象征。柳叶初生,似睡眼刚展,故称“柳眼”。李商隐《仲春二日诗》:“花须柳眼各无赖,紫蝶黄蜂俱有情。”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,喻为“柳眉”。王衍诗《甘州曲》:“柳眉桃脸上胜春”。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,故称“柳腰”。韩屋诗:“柳腰莲脸本忘情。”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,世称“柳叶篆”。柳絮散落为絮绵,又称“柳绵”。晏殊《寓意诗》:“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。”苏东坡有“枝上柳絮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”词句。

8、咏柳。历代诗人以柳进题,歌咏不尽。古代的《诗经》中所写的“杨柳依依”,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。唐以后,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,如“柳絮飞来片片红,夕阳方明桃花坞”,“依依袅袅复青青,勾引东风无穷情”等等。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,把柳树的优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,要数贺知章的《咏柳》: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;不知细叶谁裁出,仲春东风似剪刀。

以上就是清明,柳叶,柳条的相关信息资料了,希望能帮到您。

    声明

   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@qq.com;